相傳,東海龍王邀玉皇大帝龍宮赴宴。玉帝大醉而歸,竟忘了帶走金印。此“一忘”也
景點(3張)
; 龍王令神龜“馱印奉還”,神龜誤聽為“拖印奉還”,于是拖印而行。神龜生來會馱不會拖,拖得精疲力竭,竟忘了登天之路。此“二忘”也。
玉帝酒醒,不見金印,疑是有人竊之,遂責令托塔天王下界查找,旨諭“無論金印落在誰手,一律賜死不留活口”。托塔天王下界一看,正值仙人向迷路的拖印神龜指路,遂祭起手中神塔,頃刻間將神龜、仙人化為頑石。誰知心急之下,竟忘了“金印”與“神塔”并非活口,也一同化為了頑石!此“三忘”也。
“三忘坪”由此得名而傳世,傳之數載,后世竟忘其真名,而以“山王坪”稱之。今尚存“神龜拖印”、“仙人指路”、“天王神塔”三處遺址景觀及通天路之門可考也。
山王坪的由來之二
山王坪又稱三王坪,民間盛傳是因太平天國時,天王洪秀全、北王韋昌輝、翼王石達開屯兵于此而得名。
石達開兵敗大渡河,自刎身亡。其實,自刎者非石達開也,乃是一替身。石達開料定大渡河難渡,為免遭全軍覆沒、滿門抄斬之災,早已暗率其子和天王、北王之子及一部人馬,沿大渡河支流而上,神不知,鬼不覺的潛行到了山王坪。
山王坪為崇山峻嶺環抱,四周懸崖峭壁,溝深林密,關隘險阻,易守難攻;坪上開闊平坦,土地肥沃,宜于墾植。石達開遂決定屯兵山王坪,從事農耕放牧,以求休養生息,伺機東山再起。屯兵之地,皆以勞作之業而命名,如:
油榨房:乃榨取食用油、照明用油之地。
鉄廠坪:乃煉鐵、打造兵器之地。
煤炭槽:乃鑿洞挖煤用于煉鉄之地。
九小村:乃開地種黍之第九屯兵村之地。
豬兒坪:乃養豬為主的牲畜放牧之地。
魚池灣:乃筑壙蓄水養魚之地。
巖蜂溝:乃養巖蜂取蜜糖之地。
石達開兵屯山王坪,殺富濟貧,懲惡揚善,軍紀嚴明,從不擾民,保得一方平安,深得民心;官兵死后,不準占地壘墳,屍骨一律火化為灰,灑于后山之河,故稱"灰遷河",這也是太平天國在山王坪查無實據之謎。
石達開死后,天王、北王、翼王之子皆年幼,無力重振軍威,遂由民眾奉迎下山,散居民間。其居家之地,皆以姓氏取名。而今魚泉鄉之洪官渡、韋家坡、石家灣,即三王之子移居地。洪、韋、石三姓,仰仗父輩之德,子孫繁衍,人丁興旺,百業昌盛,終成大姓。故民間將山王坪又稱之為三王坪,有三王之子流芳百世之意。
歷史記載
公元1856年(咸豐六年)秋,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率十萬精銳部隊兩次進入 南川境內。其間,在魚泉山王坪駐軍扎營,現有太平關、點將臺等人文遺址景觀。在山王坪原始生態石林深處,有一個叫做“園中園”的地方,地形酷似一把“太師椅”,隱藏著一座長兩米、寬一米多的墳墓,墓前立了一塊無字碑。據當地老人講,這就是傳說中石達開的“愛妃墓”。
山王坪平均海拔為1400余米,夏季平均氣溫比重慶市區氣溫低9 - 10C,夏無酷暑,夏季6 - 8月平均氣溫僅為19.6度,是避暑度假的理想勝地。冬季積雪最長可達3個月,積雪可達60公分,有幸還能看見罕見的大面積“霧淞”自然景觀。
山王坪景區位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金佛山東麓山王坪鎮(原魚泉鄉)和三泉鎮交界處,距南川城區40公里。石林、林海、溶洞構成了一座山王坪自然博物館,其間尤以國內少有的生態石林最為獨特。景區內石林遍布,奇峰異石,千姿百態,鱷魚嘴、情侶峰、海豹、石龜、飛來峰、葫蘆門等景觀天然趣成,是目前國內已探明的面積最大、特色最顯著的生態石林。南川至道真高速路通車后是重慶一小時車程內的唯一避暑勝地!
|